如何获取知识?
在我看来,每个人的时间、精力和专注度都是有限的,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做得同样出色,也不存在一个“可在任何领域无限迁移能力”的人。这意味着,要想获得某个领域最优质、最可信的信息,我们应该去找那些在这个领域深耕数十年的专家和学者,直接阅读他们的著作或关注他们的公开演讲、访谈。这种做法不仅帮我节省大量的时间,也让我在最短的路径内接触到高质量的内容。
- 从最顶尖的专家作品入手
当你开始接触一个全新或陌生的领域时,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去寻找这个领域“最顶尖”“最资深”的专家。对于他们,你可以:
• 看他们写的书或论文;
• 通过网络资源(如YouTube访谈、公开演讲);
• 然后注意他们在访谈中提到的其他作者或合作者,通过这些信息继续拓展阅读。
这样做有一个巨大的好处——你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形成一个清晰的“知识脉络”,而不用被互联网上零碎、甚至被污染的讯息所干扰。
- 我读佛教书籍的经验
我最初开始阅读佛教相关书籍的时候,也是一头雾水。怎么办?我会问大模型(比如ChatGPT),让它告诉我当代还健在的、对佛学研究极为深入的顶级学者,以及他们各自重要的著作。它提到哈佛大学佛学院教授Jay Garfield时,我就找来他写的有关佛教中观学派的代表性著作。从头到尾读完之后,我发现他的作品确实极具深度,于是我去YouTube搜索他的相关访谈,又根据他在访谈中提到的其他学者继续去读更多书籍。这样,我就借助一个“专家—著作—更多专家”的路线,搭建出了一个在佛教研究领域相对系统的知识框架。
- 以巴以冲突为例
如果你想了解巴以冲突这样复杂的议题,也同样有很多花费了巨大精力和时间进行研究的学者可以直接参考,比如爱德华·萨义德(Edward Said)、伊兰·帕佩(Ilan Pappe)以及诺姆·乔姆斯基(Noam Chomsky)等。他们的作品深入解析了巴以冲突的历史背景、发展脉络以及背后更深层次的政治因素。与其在中文互联网上花费大量时间去筛选良莠不齐的信息,不如直接阅读这些专家学者的原创著作或演讲记录,效率更高,可信度也更高。
- 借助ChatGPT优化检索路径
当我不知道该看谁的作品时,我会用ChatGPT来做“辅助选书/选人”的工具。具体方式是:
• 让ChatGPT假设自己是哈佛大学或MIT的博士生;
• 问它:“对于某个具体问题,你最可能信赖或喜欢阅读的学者、博主或创作者有哪些?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?”
• 或者:“你最可能经常阅读的英文报刊、最常引用的统计数据源在哪里?”
这样,你会获得一份具有一定专业深度的“信息源清单”。然后再从中挑选你认为最值得阅读或最权威的著作。
- “惊为天人”作品与“顺藤摸瓜”的学习法
有时候,你可能会找到一本“惊为天人”的书,读完后深感受益。接下来,你可以用英文名去搜索这本书在全球范围内的读者评论、相关讨论或延伸阅读。通常,你会发现一些和你一样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的读者,可能他们早就顺着这条线继续“深挖”下去,整理出其他高质量的作品推荐。通过“以书找人,再以人找更多书”的方法,你不仅能扩大知识面,还能大幅提升对该领域的理解深度。
- “知识内阁 Cabinet”的建立
当我通过上述路径找到这些被我认定为最优质的信息源之后,就会把他们的著作、文章、访谈等资料整理成一个书单或知识库,我个人称之为“知识内阁(Cabinet)”。这是一个不断更新、可以让我快速回溯和调用的高质量信息储备。久而久之,这些人在我心目中就成了“首要信息获取源”,只要他们一有新动态,我就会第一时间留意。
- 正确使用大模型:点燃学习火焰,而非终结所有疑问
很多人对大模型(如ChatGPT或Claude)有一种误解,认为它能直接给出一个终极答案,然后自己就不用再学了。但在我看来,AI大模型更像是一根火柴:它可以帮你点燃学习的火焰,指引你通往更专业、更深度的信息源,而不是代替你做所有的阅读和思考。
我甚至会比较“鄙视”那种一味追求简化的回答方式(比如Claude常常将所有问题分成简短的要点),因为世界本来就复杂,过度的简化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已经掌握了真理,但实际上你只是看到了一个微缩版、甚至是被阉割的框架。“结论”很容易得到,可“理解”却需要花时间慢慢拓展与深入。